3.激活评价。评价是建立在反馈基础上的,它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一是激活学生阶段性学习后的自我评价,即让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独立思考,判断,养成一种自我检查的意识和习惯。二是激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自我评价,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暴露存在问题的机会,在互相纠错中展示正确的思考过程,在自我评价中体现知识的发展过程。三是激活学生在集体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对不同意见进行评价,从而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又巩固了所学知识,以此调动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造性,促使教学的灵动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是指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为成功进行教学绘制蓝图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展示创造才能的过程,更是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1.创新独特的理解空间,明晰脉络。尽管语文的学习重在言语的习得,但必要的逻辑性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言之有序是表达的要求之一,一篇文章在初步的阅读之后理清脉络有必要也很重要。教学《三打白骨精》第二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依据题目复习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白骨精、唐僧、悟空;第二步默写两组词语,分别是妖怪、斋饭、蛤蟆和责怪、蒙骗、识破;第三步,依据小说的内容想想人物之间的关系,要求把第二组的三个词语按照"三角状"排布;第四步,创编其他形状的人物关系图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首先巧妙地把生字词巩固与课文内容概括整合一起,同时引入三角图形概念创新凝练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由此及彼,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不仅会用三角表示三人之间的关系,也创新运用长方形、圆形等形状还原了悟空正义、勇敢的品质,揭露出白骨精的阴险狡诈。更重要的是,在发散思维中,学生发现原来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明晰文章脉络,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更加明了。同理,在其他课文的脉络整理中,有的可以用直线路径描述,有的可以用柱状图,复杂的关系则可以用树状等,方法的创新让思维更为顺畅,让思绪更为清晰,让思考在清晰中行进。 2.创造开放的思维空间,感悟文字。一位哲学家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学中设计问题的思路决定着学生思考的路径。我们现在提倡板块教学,有的地方在实验群文教学,但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充分地思考、辩证地思考、独立地思考,在学生摆出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的过程中,也就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思考力加强,语感随之而起。比如教学《船长》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用《船长》作题目好还是用原文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好。其实各有侧重,从小说夺人眼球的角度是后者好,从习作反映人物品质来看前者好,教学中始终围绕这个题目,用比较作为教学手段,当描写船长的语言一次又一次打动学生后,在对乘客们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品读以后,"船长"两个字不仅浮现在学生眼前,更是走进了他们的心间。"船长"代表了一种责任,一种果敢,一种奋不顾身。 3.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读写一体。儿童的想象力是极其活跃的。鲁迅曾讲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重视创设丰富的空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以此来发展语言的形象性、具体性,达到语言运用的准确而丰富。首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北大荒的秋天》描写天空一段仅76个字,却一连用了"一碧如洗""银灰""橘黄""血红""绛紫""五彩斑斓"等如此多的表示颜色的词,说明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绚烂。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想象感悟领会并积累这些丰富的词汇,并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说一说其他的场景,并练习运用。其次可以在真正走进文章人物感情世界后延展想象,读写相应。 设计的控制性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利用其激活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积极的学习场所,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创造性则能有力助推课堂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运用教师的创造性,依据语文教学规律,使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经过体验、感悟,重新组合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真正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